商品詳情
培養孩子運用內在感官自我安撫|天天安適又好眠
作 者: 亞當·布蘭寧 Adam Blanning
譯 者: 何修瑜
編 輯: Usha
審 定: 宇宙織錦編輯部
出 版 者: 宇宙織錦股份有限公司
版 次: 2024年十月初版第 1 刷 ISBN: 978-626-97133-4-9 ( 平裝 )
擁抱深度睡眠的人智醫學最佳處方
運用人智學內在感官路徑幫助孩子優化睡眠
瑞士歌德館人智醫學部 部長|兒童發展顧問暨全人醫師
亞當‧布蘭寧 Adam Blanning MD
最新力作中文版 2024年10月出版
關於本書
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孩子睡前情緒崩潰?
又該怎麼鼓勵孩子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呢?
有哪些簡單、自然的方法能夠幫助孩子感到平靜、安然入睡呢?
睡眠和放鬆,並非一蹴而就的自然過程。瑞士歌德館人智醫學部部長、兒童發展顧問兼全人醫師亞當·布蘭寧(Dr. Adam Blanning)指出,這些是隨著孩子身體發育階段逐漸習得的放鬆與自我安撫的藝術。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他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教導父母和照養者如何通過味覺、嗅覺和觸覺,乃至平衡覺和本體動覺等內在感官,來幫助孩子自我安撫、入睡,並最終建立起一生受用的穩定感和抗壓能力。
布蘭寧醫師基於廣泛研究和臨床經驗,運用許多生動的例子,探索了適用於各年齡段孩子的方法,從新生兒到青少年,解決了父母的關鍵擔憂,包括安撫時總是說「不!」的幼兒,如何建立平靜的日常節奏等問題。
《好好睡——培養孩子運用內在感官自我安撫,天天安適又好眠》這本書是一部珍貴的資源,將賦能父母和照養者,引導孩子走向放鬆、睡眠和內心平靜——這些藝術將受用終生。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親子之道,讓孩子在愛與關懷中,輕鬆進入夢鄉,擁有美好的成長時光。
關於作者
亞當·布蘭寧 醫師(Adam Blanning, MD)
布蘭寧醫師目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執業,是一位專注於整合與人智學家庭醫學的醫師,同時也是現任的瑞士歌德館醫學部的部長之一。他於1995年在科羅拉多大學獲得英國文學學位,1999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於2002年完成家庭醫學住院醫師訓練。
在開設自己的人智學醫療診所之前,布蘭寧醫師曾在紐約醫學院和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教授家庭醫學。儘管他診治各年齡段的病人並處理各類病症,但兒童健康發展及其特殊需求始終是他的核心志趣。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他特別專注於觀察和理解兒童行為和需求的方法,並與華德福學校密切合作。
布蘭寧醫師在全球就全人醫學與人類發展動態相關的主題進行演講與教學,並共同指導美國、加拿大以及台灣的人智學醫學醫師培訓計劃,曾任人智學健康協會(AHA)會長。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探討兒童困難行為的《理解孩子的深層發展需求》,以及探討如何運用人智學內在感官原理幫助孩子優化睡眠的本書《好好睡——培養孩子運用內在感官自我安撫,天天安適又好眠》。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科羅拉多州。
目次
中文版自序
引言
CH01、什麽是內在感官通路?
CH02、寶寶的安撫模式
CH03、當安撫無效時,以及如何轉移
CH04、從一歲起找到平衡
CH05、從一歲起的節奏與常規
CH06、當較大的孩子難以入睡與平靜不下來時
CH07、從兩歲半起的獨立與界限
CH08、建立各年齡層孩子的幸福感與韌性
CH09、固著的感官行為與療法應用
CH10、常見的焦慮與過渡時期
後記
作者介紹
註腳
感謝辭
關於人智醫學的說明
索引
中文版自序
欣見內在感官路徑的智慧得以在世界各地廣泛傳遞,我誠摯歡迎《好好睡》中文版問世,並衷心希望它能夠為孩子們及其家庭帶來有力的支持與深刻的啓發。健康的睡眠以及平靜、安寧和休息的過程與我們內在的韌性(適應力)息息相關。或許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過程也與我們內心的和平與幸福感緊密相連。我鼓勵大家將書中最喜歡的部分與家人、朋友以及社群中的其他人分享。
最近我有機會在台灣向家長、教師、醫師和治療師教授這些內容,這讓我更加確認了這些發展步驟具有普遍性。我們的世界正在快速變化,而隨著這些變化而來的是保護、理解並支持兒童感官發展的迫切需求。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不僅僅是對那些高度敏感或有特殊發展需求的孩子,更是針對所有在這個日益複雜、節奏加快、科技充斥的世界中成長的孩子們。
在與許多孩子就發展問題一起工作研討時,經常會遇到「碎片技能」(splinter skills)。這些技能指的是孩子在某一特定領域表現出一些特殊的技巧或能力,但這些能力與他們整體的發展水準並不一致。在過去,這種非凡能力可能會被視為一種特殊天賦——一種孩子似乎在生命中自帶的知識(因為我們無法解釋他們為什麼在這個年紀就擁有這種能力)。然而,在當今世界,儘管這些技能或許仍然代表著某種特殊能力,但它們更常表現為一種不完整性。與其說某個部分遙遙領先,我們更應該看看是否實際上是某個部分發展被過分強調,而其他部分卻遠遠落後了。那些落後的部分之所以顯得滯後,是因為它們仍未得到充分的練習和探索。碎片技能往往是缺乏更廣泛整合的訊號。
舉個例子,一個學會用指尖在螢幕上滑動圖片的幼兒,卻還不會使用湯匙、跑步、跳躍或舉起物體。這個孩子對特定技術的掌握顯得在他們這個年齡段出奇地成熟,感覺有些格格不入。這種不匹配往往發生在某個特定活動被過度強調、過度重復的時候。而這種過度重視往往是以犧牲其他必要的、更為基礎的發展活動為代價的。作為一名觀察過眾多兒童發展的醫師——無論是在醫療實踐中還是在課堂上——我可以告訴你,這種「碎片化」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孩子們生活在一個被鼓勵快速學習外部世界的時代,實際上這種快速學習往往過早,而且他們並不總是有機會去真正瞭解自己。這種趨勢值得我們關注!它直接導致了焦慮、煩躁、對外部刺激(如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成癮、持續的恐懼感以及壓迫感的模式。
當今世界的一個特別挑戰是,隨著科技和外部刺激越來越多,自由遊戲(free play)和非結構化探索(unstructured exploration)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時我們看到孩子出現顯得超前發展的技能時,往往會慶祝這種早熟,說道:「看,這個孩子很有天賦,他/她已經知道如何使用手機了!」然後,這種碎片技能可能會得到更多的鼓勵。令人擔憂的是,像樹木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全方面的發展,而不僅僅是某一部分的片段。專門技能惟有建立在廣泛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最佳作用。幼兒階段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找到整體性,學習感知和體驗自己所有的部分。然後,當這個基礎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時,他們可以開始以特殊的方式與外部世界接觸。兒童發展自然遵循一個原型範式——如果不被打斷的話——即從整體開始,然後逐步轉向具體精細。我們先學會從頸部、臀部和肩膀開始移動,然後是肘部/膝蓋,手腕/腳踝,最終到達手指,延續至指尖。如果一個孩子僅僅學會使用指尖,但在肩膀、肘部和手腕的技能仍然欠缺練習和發展會發生什麼事?那麼,我們將不僅僅只會在孩子的運動和協調能力上看到失衡現象了。
這個關於全面發展的問題同樣適用於我們如何在世界中定位自己。當今非常強調視覺感官,我們通過視覺獲取大部分訊息。一天中有成千上萬的事物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只深度參與其中的少數——這些是我們會記住的事物。然而大多數進入我們視野的東西幾乎立刻就會離開我們的意識,因為我們很快就會忽略它們,轉向下一個事物。總體而言,視覺是一種相當中性的感官能力。從這種中心活動——看——出發,我們的感官活動然後向兩個方向發展:要麼向外延伸,充分參與並接觸外部世界(以及他人);要麼轉而向內,與我們如何消化、如何移動、是否感到平衡、是否感覺健康良好連結起來。當視覺變得越來越被強調時,這完整的通路——通往內在和外在的路徑——就有發展不完全的風險,甚至可能變得遲鈍。
當我遇到越來越多無法感到內心平靜的孩子時,這些思考變得越來越清晰。他們已經習慣於總是與外部世界接觸。他們的行為表現為——焦躁不安、憂慮、反復吵鬧或挑釁行為。這些行為最常見的是在孩子被要求集中注意力時出現,主要是因為這些孩子還沒有學會如何自我安撫。而他們幾乎都有入睡困難的問題。
他們的睡前時間漫長而複雜,父母會嘗試很多方法來幫助孩子感到平靜,但往往發現他們還是需要一直陪著孩子,直到孩子入睡。隨著孩子長大,進入幼兒園或學齡階段,整個就寢過程開始感到停滯不前。某些東西缺失了。這個缺失的元素通常是內在感官通路中的未完成步驟。
基於這些需求、觀察和對話,於是有了這本書。
我希望這本書對您和您的家庭來說既易於理解又具有實用性。
亞當·布蘭寧 醫師
2024年8月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